|
計劃經濟時代和市場經濟時代,社會中有什么不同呢?
計劃經濟,從1953年——1978年,講政治成分(階級身份)。資本家、富農、知識分子等家庭出生的人都是被打倒的對象。知識分子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民國時期,通常家庭經濟條件都是不錯的,因為這樣才能讓孩子上的起學,甚至是留學;市場經濟之后,這些成分的人都成了香餑餑。
計劃經濟時代(從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這段時間),生孩子是“人多力量大”;市場經濟,特別是信息化時代,年輕人越來越不想生孩子。計劃經濟,人是數量的增長;信息化時代,要求的是人的“質”(素質)。
計劃經濟時代,是抑制人的消費;市場經濟提倡消費。
現代社會,改革、轉型,社會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。
(1978年到1992年,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一個時間段,一個人的性格常常會決定他的富有。比如膽子大的人、敢闖敢干的人常常是第一批的富裕者。當然前提是沒有違法。比如說,個體戶、私營企業家。因為在過渡時期,很多人還抱有國營企業(廠)“鐵飯碗”的思想,個體戶并不是受待見的人。在這個時期,證券市場在中國已經成立。做生意的、炒股票的,很多人都積累了第一桶金;第二階段,從市場經濟到信息化時代。市場經濟之后,商品房就不一定是掛靠“單位”,從1992年到2004年這個階段,一線城市、二線城市的房價都是比較低的。2004年后,房價出現了飛速的增長,炒房的人都掙到了錢。1995年,中國出現了互聯網,隨后的幾年,就出現互聯網中的“大佬”。)
改革、轉型,這些字眼的出現,都給人了一個機會。同時,也會淘汰一部分的人。
(性格、經驗、思想、視野、學識等,都是機會或者是機遇。當然,這常常是綜合性的。所以,在我看來,一個人的“準備”是非常重要的。當你準備好了自己,遇到合適的機會、機遇,你就會往上走)
版權歸http://www.heartincolorado.com所有
|